各二级学院、各班学生:
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摄影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推动摄影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经研究,现决定举办我院第十一届大学生摄影竞赛,并选拔学生代表学院参加浙江省第十一届大学生摄影竞赛。具体通知如下:
一、竞赛主题
“创新·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智慧源泉,也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得到创新性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彰显出自身特有的文化魅力和实践逻辑,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深入落实“八八战略”,支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战略目标。呼吁大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创新性的当代价值。本届竞赛的主题定为“创新·传承”,要求参赛者从大学生视角出发,用影像丈量历史的厚度,用镜头记录时代的新声,从不同维度诠释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及当代社会发展的解读。
二、参赛细则
(一)作品分类
本届竞赛分专业组、非专业组、微视频组、慈城专项组4个组别。
专业组、非专业组、微视频组各分为纪实类、艺术类、商业类三个类别;
慈城专项组各分为静态摄影类、动态影像类两个类别。
(二)参赛对象
专业组、非专业组、微视频组参赛对象为我院在校大学生(不含2022届毕业生)。
专业组参赛对象为摄影专业和摄影专业方向的学生,非专业组参赛对象为除专业组参赛对象外其他专业的学生;专业组参赛对象不得参加非专业组比赛,非专业组参赛对象可自愿参加专业组比赛。
(三)投稿细则
专业组、非专业组只接收静态摄影组照作品的JPEG格式电子影像文件,每幅照片长边不少于3000像素。纪实类要求每组8幅~12幅,艺术类、商业类要求每组4幅~8幅;多张照片拼成1个图像文件的视为1幅作品。微视频组投稿只接收时长为30秒~10分钟的视频文件,视频规格1280*720像素及以上,MP4格式。所有作品均须提交500字以内的创作阐释及说明。
每件作品,指导教师署名不超过1位;微视频组每件作品,作者署名不超过3位;其它组每件作品,作者署名不超过1位。每件作品仅可参加一个组别中的一个类别的比赛,在不同组别、类别中重复参赛的作品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慈城专项组要求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范围内拍摄。慈城古县城有绝佳的山水环境,有灿若云锦的文物古迹和传统古建筑群,还有静谧之间穿透时光的千年深厚文化气韵。拍摄内容可将“时光里的古城”与“古城复兴”相结合,通过影像展现慈城古县城中传统古建筑群的强大魅力和千年古城复兴过程中的新举措、新变化、新面貌。
三、评比和奖项
(一)评分方式
评选采用专家网评方式进行,评选出的作品按照总评成绩的得分排序评定出一、二、三等奖,经公示后公布获奖名单。
(二)奖项设置
分组按类设奖: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胜奖4名。
(三)评分标准
评选从主题表达、艺术感染力、作品质量3个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分。评分点包括主题把握、作品标题,思想内涵,艺术观念,创意构思,审美情趣,信息量;作品形式感,摄制技巧,瞬间把握,光影构成,视听表达;拍摄难度,技术纯熟度,制作精度等。
四、特别说明
(一)作品及说明中不得出现作者、指导教师姓名等信息,也不得添加水印,否则主办方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纪实静态摄影作品要求真实纪录,除适度的影调、色彩、反差调整外不得修改原始影像。其他类别静态摄影作品的画面主体和画面的主要部分必须为参赛者本人拍摄;使用非本人拍摄的素材仅限于画面局部和次要部分,且须在作品汇总表或参赛表中加以说明。
(二)提交作品原始影像电子文档和所使用的非本人拍摄素材的电子影像文件。
(三)竞赛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对参赛作品拥有公开播出、出版、展示、展览、推广宣传,不另付稿酬。参赛作品一律不予退还,请参赛者自行备份。
(四)所有作品须为原创作品,投稿者应保证其为所投送作品的作者,并对该作品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投稿者还应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对于违反各个摄影类别通行标准和基本规范以及足以妨害公序良俗的作品及行为,一经发现将立即取消参赛资格。“妨害公序良俗的作品及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可能严重误导公众认知、具有欺诈性质等一切违反法律、道德、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情形。若有知识产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纠纷或争议,其法律责任由投稿者自行负责,与竞赛主办方无关。
一经投稿即被认为作者完全同意本参赛要求。对违反本参赛要求的作者,竞赛委员会有权拒绝其参加比赛或撤销奖项并通报作者所在学院。
五、截稿时间
2023年9月20日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林老师
联系方式:18668236583
投稿邮箱:425193232@qq.com
联系地址:J2-504
创业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
2023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