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走进海宁市长安镇,发现青年路两侧建筑均已完成立面改造,呈现一派民国风。小城镇综合整治,刷新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发展环境。附近,得益于翔赢皮毛、泰利金属、立力皮件、煤球厂等一批当地“低小散”企业(作坊)腾退拆除,环境越来越好。长安镇还成功依托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把清退后的长安锁厂打造为了“运河壹号大创园”众创空间平台。
如何在小城镇整治中,统筹兼顾高质量发展?海宁市委、市政府意识到,仅仅注重外在“颜值”提升远远不够,必须更深层次地在人与产业之间优化好各种资源要素配置。对此,海宁精准把握好生活高品质与发展高质量之间的关系,实打实地把整治“低小散”作为小城镇综合整治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僵尸企业”整治提升、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海宁打出了一系列整治提升组合拳。作为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迅猛的许村镇,近年来,行业门槛低、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日益显现,转型迫在眉睫。该镇围绕“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合理转移一批、关停淘汰一批”思路,出重拳,倒排时间,提出3年完成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作坊)2228家,至今已完成整治1101家。
打破坛坛罐罐,有破,必须有立。3年来,海宁共建成“两创中心”项目18个,新增标准厂房面积108.99万平方米,补齐了小微企业发展缺少空间的短板。
此外,为保障整治稳步推进,海宁还建立了政法牵头、二三产联动领导机制、市领导督查和部门联包机制、每月一次现场互看互学机制。
整出新颜,治出空间。据了解,去年海宁累计完成“低小散”企业整治3743家,腾出低效用地面积2585亩,退出低效落后产值15.4亿元,减少COD排放22.9吨,腾出用能空间0.96万吨标煤。完成兼并重组项目20个,进高项目主要为纺织、机械制造等当地优势产业,新项目投产后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分别可达到480万元/亩和25.8万元/亩。